王泽喜,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李苦禅入室弟子,与崔如琢、范曾、张立辰同门师兄弟。
王泽喜,出生于山东的文人世家,自幼受家庭熏陶,对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至今研习国画艺术六十余年。其父亲王老先生曾与李苦禅、李可染、黄胄、潘天寿、关山月等共同被誉为二十世纪文化艺术的践行者,对我国近百年的美术教育和发展有着深厚的影响。
上世纪七十年代,经过父亲同意与李苦禅认可,正式拜李苦禅为师学习国画艺术,得到李苦禅的亲自指导。苦禅老人的绘画充满了传统文人气息、以及对自然的深度探索,在李苦禅的影响下,王泽喜继续探索传统绘画的艺术深度,常常跟随老师走进大自然去感受艺术的真谛。苦禅老人创作国画时,常常邀请弟子在旁边观赏学习,创作到关键时,时常把画笔交给弟子,让弟子继续创作。彼时的王泽喜在老师身边,经过多年的耳濡目染,熟记老师的教导,他运用水墨画技法,以墨色的浓淡干湿、线条的刚柔、曲直主要表现手段,营造出画面中独特的意境和气氛,同时注重笔墨的厚重与奔放,使得画作在视觉上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。整幅作品创作完成之际,画面中既有苦禅老人的沉稳老辣之感,又有着泽喜的奔放热烈之气息,使得画面相得益彰、相辅相成。
苦禅老人曾讲到:泽喜从小就跟着他的父亲常到我家里做客,少年时期就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天赋。他以书法入画,线条苍劲有力,又善于变化笔锋和墨色,运用浓淡干湿的变化来营造画面的氛围和层次感,使作品更加生动自然。不仅展现了传统文人画的精髓,好还融入了现代的创新元素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,这一点是很难得的。我相信,在将来的艺术界,必然有泽喜的一片天地。
对于挚友的孩子,李苦禅视为己出,如自己的孩子一般对待,他多次强调:在笔墨间追求法度与自由和谐共生,每一笔都蕴含着书写之韵味,通过内心的感悟与匠心独运的加工,将自然元素转化为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,要“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”,注重笔墨的变化和运用,要做到“笔中有墨,墨中有笔”。李苦禅将自己毕生的艺术心得毫无保留的传授与自己的爱徒。在所有的弟子中,只有王泽喜真正的继承了苦禅老人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技法,被李苦禅视为衣钵弟子。也正是跟随苦禅老人期间这一段段不平凡的经历,造就了他在后来艺术界的成就和地位。
王泽喜先生是带着独到的理念和文化自觉从事绘画的。他认为:"画面要有诗情画意,作品中的一个形,一条线,一片色,一块墨都应该是经由心灵过滤后发生的”染色体“,当体会到这些有"染色体"的情感符号连成有意味的形式组合时,画才真正的有灵魂,有了生命。”为此,王泽喜先生基于对中国画传统文脉的由衷敬畏,在研习和创作写意花鸟画的过程中,他深入传统,对传统写意花鸟画的经典节式心摹手追,认真体会。在绘画当中注重传统技法与时代气息,吸取前人的艺术成就中的精华,注入当代人的情感、把自身的个性,意想溶汇于作品之中,通过笔端来表达美的意境、诗的境界。
2006年在北京荣宝斋举办个人画展,同年在军事博物馆举办书画展览,
2011年在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画展;在中国书画报发表个人专版国画作品。
2013年12月在广东画院举办个人画展;
2014年4月中央电视台“收藏天下”栏目隆重播出《王泽喜画鸡》专题。
近年来,作品曾多次在报刊发表并获奖。个人画展及作品倍受国内外专家学者瞩目,在艺术品市场引起轰动。
张立辰:“古人论绘画有”气韵生动、骨法用笔、应物象形、随类赋彩、经营位置、传移模写"六法之说,泽喜属得其要决者。观其作品,一股纯正之气扑面而来。应照此走下去”。
范曾:“泽喜笔墨成熟到了这一步,这种功夫来自不易。建议把研究的重点向语言的个性化上。潘天寿能把雁荡山画的那么有特点,你也可以把大别山的个性挖掘出来”。

王泽喜与龙瑞、李可染夫人合影

王泽喜与原国家画院院长龙瑞合影

王泽喜与霍春阳合影

王泽喜书画作品展览

王泽喜书画作品展览
词条标签: